品牌 | 全风 |
型号 | QUANFENG-YTZY |
结构类型 | 其他 |
轴承技术 | 其他 |
风机压力 | 高压 |
最大流量 | 4.55m3/min |
叶片级数 | 1 |
额定转速 | 2860r/min |
电机功率 | 2.2kW |
排风口径 | 50mm |
进风口径 | 50mm |
材质 | 铝合金 |
类型 | 交流鼓风机 |
升压 | 22kPa |
性能 | 低噪音 |
重量 | 27kg |
产地 | 南京 |
厂家 | 全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鱼塘增氧风机
优点:
一、高效节能:大量减少水体的能源消耗,可在短时间内提高整个养殖水体中的溶氧。一台0.75KW底部增氧机溶氧量≥4台1.5KW水车式或浮球式增氧机溶氧量。
二、造价成本低,节约用电75%,易维护,没有移动器件,维护费用低
三、节约用水、逐步改良水质,实现少换水或不换水,促进环保型养殖。
四、生命力强:减少病害发生率,促进绿色健康型养殖.
五、高产量,高效益:增加养殖密度,提高投饲率和投饲频率.
鱼塘增氧高压风机具有六大优势特点:
1.高效容氧:由于超微细孔曝气产生的气泡,在水体中与水的接触面极大,上浮流速低,接触时间长,因而氧的传质效率极高。
2.活化水体:微孔曝气增氧装置,犹如将水体变成亿条缓缓流动的河流,充足的溶氧使水体能够建立起自然的生态系统,让水活起来。
3.恢复水体自我净化功能:微孔曝气增氧是水底增氧,而其它增氧是表面增氧,而养殖水体主要是水底缺氧,水体底层沉积的肥泥,有机排泄物,剩余变质的饲料等难解的有机物,会消耗大量的氧,而充足的微孔曝气增氧,使其转化为微生物溶解分解的有机物,使水体自我净化功能得以恢复。
4.能耗:由于采用微孔曝气增氧设备,氧的传质效率极高,使单位水体溶氧迅速达到4.5mg/L左右,不到水车或叶轮增氧的四分之一能耗,可以大大节约养殖户的电费成本。
5.实现生态养殖,保障养殖效益:持续不断的微孔增氧为水体提供了充足的溶氧,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得以恢复提升,菌相、藻相自然平衡,构建起水体的自然生态,养殖种群的生存能力稳定提高,充分保障养殖效益。
6.安全性,环保性: 微孔曝气增氧装置安装在岸上,安全性能好,不会给水体带来任何污染,其他增氧方式是在水中工作,容易漏电对人体和鱼虾有潜在危害。
鱼塘增氧曝气高压风泵对养殖业高效节能底部曝气增氧系统,随着虾、鱼、蟹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单使用传统的叶轮式或水车式增氧机已经不能满足对鱼、虾、蟹养殖池塘的立体增氧要求。对鱼、蟹、虾养殖高效节能底部曝气富氧系统,即在池塘底部安装增氧盘或增氧管,配上增氧机养殖,能有效消除池塘的温越层、氧跃层、海水密度越层,补充池塘底部氧气,达到池塘良好的养殖水环境条件的目的,其应用效果已在对虾养殖中得到证实。
鱼塘增氧高压风机:是养殖取得高产高效的*机械设备之一。合理使用增氧机,不但可以预防和减轻浮头,而且可以改善水质,加强池塘水体循环,促进浮游生物繁殖。是目前水产养殖业普遍采用的养殖机械之一。 主要用于增加鱼池水中含氧量,满足鱼类生长发育所需的氧气。该增氧机具有增氧速度快,增氧效率高,能有效地快速处置鱼池缺氧而惹起的鱼类浮头和死亡现象,是科学养鱼,进步养殖密度,进步鱼池单位面积产量,进步养殖经济效益而*的养殖机械。已被宽广养殖基地和养殖户所认可运用。
鱼塘增氧风机使用:
⑴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1~2小时,充分发挥增氧机的搅水作用,增加池水溶氧,并加速池塘物质循环,改良水质,减少浮头发生。一定注意避免晴天傍晚开机,会使上下水层提前对流,增大耗氧水层和耗氧量,容易引起鱼类浮头。
⑵阴雨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池水溶氧不足,易引起浮头。此时必须充分发挥增氧机的机械增氧作用,在夜里及早开机增氧,直接改善池水溶氧情况,达到防止和解救鱼类浮头的目的。避免阴雨天中午开机,此时开机,不但不能增强下层水的溶氧,而且增加了池塘溶氧的消耗,极易引起鱼类浮头。
⑶夏秋季节,白天水温高,生物活动量大,耗氧多,黎明时一般可适当开机,增加溶氧。如有浮头预兆时,开机救急,不能停机,直至日出后,在水面无鱼时才能停机。
⑷当大量施肥后,水质过肥时,要采用晴天中午开机和清晨开机相结合的方法,改善池水溶氧条件,预防浮头。增氧机的使用,除与以上天气、水温、水质有关以外,还应结合养鱼具体情况,根据池水溶氧变化规律,灵活掌握开机方法和开机时间,以达到合理使用、增效增产的目的。
总之,增氧机的使用原则: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阴天白天不开,浮头早开;大气炎热开机时间长,天气凉爽开机时间短,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负荷面积大开机时间长,负荷面积小开机时间短,确保及时增氧。
增氧曝气设备,都应该满足下列3种功能:
① 曝气器产生并维持有效的气-水接触,并且在生物氧化作用不断消耗氧气的情况下保持水中一定的溶解氧浓度;
② 曝气器在曝气区内产生足够的混合作用和水的循环流动;
③ 维持液体的足够速度,以使水中的生物固体处于悬浮状态。